生态工业园区标准征求意见发布,工业园区绿色转型有哪些要求? 发布时间:2025-03-27

    近日,生态环境部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HJ 274—2015)进行了修订,编制了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生态工业园区标准(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截止至2025年4月15日。

今年政府报告提出,要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全国共有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 2500 多个,工业园区聚集了全国 80%以上的工业企业。生态工业园区是生态工业的主要实践形式。2001 年 8 月底,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工程——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建设示范园区,由原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建设,标志着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正式启动。随后,广东、山东、天津、江苏、辽宁等省(市)分别开展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试点,行业覆盖制糖、造纸、化工、水泥、冶金等传统行业,以及电子、环保、汽车、生物化工等高科技产业。截至目前,全国共有 19 个省份的 73 家园区获得生态工业园区命名,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为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

根据《关于开展 2024 年度国家生态环境标准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环办法规函〔2024〕444 号),《生态工业园区标准》(修订 HJ 274—2015)列入2024 年度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管理项目,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承担本标准修订任务,参加单位为清华大学、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山东大学、上海大学。

image.png

此次标准规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和数据采集与计算方法等内容,其中,工业园区内国家级或省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环境空气质量按照HJ 663 评价均达到GB3095二级标准。若园区范围内没有监测站点,则不考核此项要求;工业园区内地下水污染风险监控点的水质达到考核目标。若园区范围内未设置地下水污染风险监控点,则不考核此项要求。

a) 一般园区应具备:

1)开展工业园区环境风险评估;

2)编制较完善的工业园区环境风险应急预案;

3)整合工业园区应急资源,建立综合性或者专业环境应急救援队伍,储备必要的环境应急物资和装备;

4)组织对环境应急预案进行专项培训,定期组织开展跨行业、综合性的应急演练。

b) 化工、电镀、印染等高风险工业园区,或者上述企业较为集中的园区:

1)完成上述要求;

2)结合产业结构、产业链特点、安全风险类型等实际情况,分区实行封闭化管理,建立门禁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

3)对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化学品等物料、人员、车辆进出实施全过程监管,涉及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装置、储罐和管道,或者建设污水处理池、应急池等存在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的设施,应当设计、建设和安装有关防腐蚀、防泄漏设施和泄漏监测装置,防止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4)具备对所产生危险废物全部收集的能力;

5)建立支撑风险监测、安全监管、统计分析、风险防控、应急处置等方面的环境风险监测预警平台;

6)建立园区事故应急池,并与园区公共雨水管网、污水管网、企业事故应急池等相连通,对园区内与外界水系相通的河道、沟渠等,建设闸坝等防控设施,在园区污水、雨水排口安装在线监测、视频监控、手自一体(自动)闸阀等设备,确保事故状态下,事故废水不出园区。


附:

《生态工业园区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

生态工业园区标准(征求意见稿).pdf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