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刘卫军:加强质量认证 服务市场监管 发布时间:2019-02-14
质量认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市场效率的基础性制度,以“传递信任,服务发展”为本质属性。在新的一年,质量认证工作将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全方位对外开放等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全国市场监管工作会议提出的“抓改革、促竞争、保安全、提质量、重维权、强基础”工作要求,以提高认证供给质量、激发市场活力为主线,完善质量认证制度,优化市场营商环境,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深化质量认证制度改革,激发行业发展活力。一方面,我们将深化认证机构审批制度改革,对审批事项实行分类管理,根据风险等级分别采取告知承诺、优化准入服务方式;简化准入审批程序,全面落实外资机构国民待遇原则。另一方面,将深化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改革,建立强制性认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调整认证实施方式,扩大实施机构指定范围,落实财政负担强制性认证费用政策措施,降低企业负担。优化质量认证供给,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将围绕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质量认证与现代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一是强化产品认证保安全底线的作用。对取消许可的部分涉及公众健康和安全、环境保护等产品转为强制性认证;加快建立完善网络 关键设备和网络安全专用产品认证制度。二是大力推行高端品质认证。在食品消费品、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重点领域加快推进,引导产业和消费升级;支持各地方、各行业开展质量认证示范区建设,创建一批重点示范项目。三是广泛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升级行动。在相关行业全面打造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升级版,重点帮助小微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四是加快推行绿色产品认证。在相关领域组织开展绿色产品认证试点工作,推动绿色产品认证和结果采信。五是重构食品农产品认证体系。优化食品安全认证和有机产品认证,促进食品农产品产业提质升级。
加大认证监管力度,规范认证市场秩序。将发挥市场综合监管威力,巩固深化认证市场专项整治成果。一是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将认证行政检查事项全部纳入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对强制性产品认证指定机构实施“重点检查”。二是建立认证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运用“互联网+认证监管”,实现预警通报结果社会共享。三是健全认证监管后处理机制。健全质量认证全过程追溯和责任追究机制,依法对严重失信的各类认证主体实施联合惩戒。四是严厉打击非法虚假认证行为,公布典型案例,提升震慑效果。
培育壮大认证产业,提升认证服务能力。将培育一批认证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引导认证机构“一站式”服务和“一体化”发展。还将完善认证人员能力评价制度,加快推动认证从业人员由准入类注册管理向水平评价类认证管理转变,建立认证人员国家职业资格制度。
深化认证国际合作,提升合作互认层次。将制定《共同推动认证认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与行动实施计划(2019-2021)》,同时,大力推进国际互认进程,完善认证国际多双边互认参与机制。
完善工作机制,合力推进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将完善部际协作机制,引导地方各级政府建立健全认证认可工作的议事协调机制;完善激励促进机制,健全政府、行业、社会等多层面的认证结果采信机制;完善综合保障机制,加快推进《认证认可条例》修订工作,推动各级地方政府将质量认证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和质量工作考核;完善认证监管机制,根据地方市场监管机构改革实际,面向市场监管系统广泛开展质量认证宣贯活动,重点组织基层认证监管人员培训,提升市场监管干部职工学认证、用认证的意识和能力。
质量认证工作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我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质量认证工作的价值一定能够得到进一步彰显,并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 来源:《市场监督管理》半月刊2019年第3期 ]